Dimension Plus主辦的跨媒體藝術計劃 ProjectPlayaround 於2024年8月在東九文化中心舉辦首個藝術及科技階段性展覽:FIRSTAGE。是次展覽中,一眾藝術家透過創新科技、裝置藝術、聲音、錄像、數碼投影、形體等不同媒介,誠邀觀眾前來體驗跨媒體的碰撞和融合!展覽將呈獻八組全新的本地多媒體藝術作品,一饗觀眾與藝術同業,鼓勵本地跨界別的藝術交流及創作,善用不同科技以發展新方向。
剛榮獲「第18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的林欣傑(Keith Lam)今次接受我們採訪,分享跨媒體藝術計劃 ProjectPlayaround 的作品內容及幕後故事。
Q:什麽是Project playaround?
Keith:我就老人家說故事先啦,2007年的時候我去了台灣,有個叫 Playaround 的 workshop。為什麼叫 Playaround,意思是無論你讀哪一科,都可以來體驗一下。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在學校裡面,住在宿舍,一群人一起玩。大家被分成不同組別,去上不同的課。其中來上我課的學生,當然也是媒體藝術方面的,像是裝置藝術,也有聲音藝術之類。
兜兜轉轉,那時候我還在全職教書,之後便我離開了。但這個項目繼續在台灣做了10年,一共有五屆,隔年就做一次。這件事挺精彩的,因為這個 workshop 在台灣,其实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科技藝術和其他類型的藝術之間很重要的推手,讓很多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走到一起,去做一個作品。我其實一直嚮往這件事,我的領域是科技加藝術,本身也是跨了領域,但還可以跨更遠。現在這個年代,應該沒有誰能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情,所以跨界的越多,產生藝術碰撞的可能性越高。
大概的故事就是這樣,我很想將這個項目帶回來,但一直沒能做到。一直到2022年的時候,我和Michael (Michael Lee 李玨熙,計劃監製),還有幾個朋友(之前在藝術節認識),大家都覺得要再做一些事情。於是就申請了ACDFS(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爭取去看看是否能做到,結果成功了。
於是,我同和田永(Ei Wada,日本聲音藝術家)在去年搞了一個workshop,藉此來公開招募藝術家。不管你是媒體藝術,還是表演藝術,如果覺得感興趣就來一起玩。就這樣大家一起交流了兩個星期,我總是用「speed dating」這個詞來比喻這件事。將本來不認識的人,試下通過這個workshop來認識彼此,然後能一起做點什麼。比如我是做音樂的,但是我對有視覺效果的裝置有興趣,但我不會做,那會不會能認識到會做的人一起做。
就這樣,這個「speed dating」很成功,經過一年的時間,於是有了現在這個項目呈現出來。陸陸續續加起來有40個藝術家、8組作品,在這兩週面眾,叫作「showcase」。可以從簡介上看到是階段性的showcase,也叫作 first stage,但不是說它們是第一次,而是我們的作品第一次給了這個「舞台」,嘗試去展示一些大家的working progress。
之後我們會在這8組作品裡面,再選兩組去深化一下,在10月份會有一個終極的show。到時候我和和田永會再領頭一個show,跟Project playaround 裡面的其他藝術家一起再做一個大展覽。
Q:來「speed dating」的藝術家是已經對某位藝術家心有所向,還是沒有想法就來了?
Keith:當然都有啦。有些人是很有計劃地,一來到就很主動。有些是範圍性的,比如我是媒體藝術,我就是想認識表演藝術這個領域的。還有一些是覺得某個藝術家很讚,我也會主動去打招呼,問問願不願意參加我們的project。比如Cystal(Crystal Jow),她直接是教一個軟件Touch Designer,很多舞台和演出或者媒體藝術中都會用到。而香港也沒有專門的人去教Touch Designer,所以這個workshop一出來的時候就很火爆,很多人都想預約,甚至是在台灣的人也問可不可以報名。
Q:那報名的人選上有什麼限制嗎?剛畢業的可以嗎?
Keith:沒有界限。我記得裡面最年輕的一個是剛DSE完就來了,也有年紀稍微大一些的,比如三十多歲有些成就的藝術家。
Q:這次有八件作品,不如向大家簡介紹一下?
Keith:8件作品分成兩個禮拜去呈現。大家看到海報上的照片大概也能猜出來是在做什麼。《往無用錯覺》(To Needless Illusion)的藝術家們其實已經有上大台的經驗了。這個組合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由作曲家、影像及音樂騎師和詩人組成,這個詩人也很有料,我本身也想跟他合作,大家互相眉來眼去一段時間,但還沒找到機會合作。《A Very Big Instrument》的簡介也很直接,涵蓋了實體裝置藝術、舞蹈、聲音及互動編程,像這樣的組合也是我很期待的。
同樣是舞蹈,有個叫《身體景觀》(body landscape)的作品,這位藝術家在很多年前已經開啟了這個項目,叫body sculpture。主要在講人是一個個體,可以像雕塑一樣美,所以他用一些方法去展現這件事。他其實也一直想在作品裡面加入media art,看看能不能將身體的一部分放大,及人體的這個landscape的景觀放大。於是他在workshop裡面認識了另外一個人,共同完成了這個作品。比如你看著一個人的時候,不能無限放大一個人的眼珠或者其他神奇部位,但是用媒體技術就能夠做到,以此來解放人的感官。這件作品我是覺得科技藝術真的讓它原本的可能性解放了。
接下來是《Afterthoughts of a Peculiar Dream》,講的是半夢半醒之間,可能你記得夢,但是夢是真是假很多時候你分辨不了。這個作品就介於虛與實之間的一個狀態,這個記憶是奇怪且模糊的。作品用一些音頻,比如去到alpha波的頻率,讓你進入了冥想的狀態。藝術家將這些加入到作品中,製造了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
另一件作品《天線 TvT》這次需要延期到10月,本來我們安排在一個獨特的地方展出,但因為節目的調動,沒辦法很安全地用到那個地方。之後的三件作品(《思纏迷蹤》、《圈內囚》、《Whisper in Cells》)會在展期二發生。時間上,在這兩個星期,每週會換節目,每天的表演時長是從早上十點半到晚上九點,時間很長,沒理由讓藝術家一直做這麽長時間的表演。所以作品本身也會進行表演,而在指定時間則有真人表演,非指定時間,觀眾可以走進去參觀或者跟作品互動。
Q:既然展覽也側重於觀眾的互動性,那麼為了得到更好的觀展體驗,觀眾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體驗呢?
Keith:其實很多作品的擺放空間都很大,比如《往無用錯覺》這個場地,就算你躺在地方也是可以的。因為作品是講孤獨的。當代城市的孤獨是很難解釋的,我仔細想了一下,有個冷笑話可能比較合適。之前有人說「千萬別讓人看到你自己一個人在麥當勞吃東西」,意味著你沒拖拍、你不知道去哪、也沒什麼朋友,但明明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營造的)是熱烈、很full的形象。網絡發達了,但人卻更孤獨。那當代城市孤獨的本質是怎樣的,這組藝術家就是在說這樣一件事。
所以你看到這三位藝術家把自己框在一個空間裡,卻也很獨立,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彼此不理睬對方。他們一開始甚至打算從早上十點半到晚上九點一直在這個空間裡面生活,但是被我們制止了(笑)。以這樣的方式,讓大家去看這種「孤獨」,明明大家坐在一起,但是卻不交流。這些開放式的空間是給大家去看他們的孤獨,如果有一刻你覺得自己是當中的一員,那你就能理解他們想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的意思。
又比如在看《身體景觀》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自由,但走在裡面的時候,有一些裝置又會改變你的行為。因為裝置可以將你身體的局部放大,你看到後就可能會刻意做一些動作,或者可以去看這些部分,這樣的觀察就很有趣。你想想看,你進入本來是為了觀察 body landscape,因為有演員在裡面做一些動作。你以為你在看他們,但其實你也被其他人看著。
其實大家也能看到,場地空間上是沒有限制大家的,可以走、坐、躺,當然也有基本的參觀禮儀啦,我已經刻意不在展廳放一些很長的解釋文字,希望觀眾自己看完都有自己的見解。你剛問得很好,媒體藝術融入到表演藝術等其他類型藝術的時候,其實開放了人的感官體驗,如果先看了介紹,反而是會先入為主,遵循藝術家的想法去感受,而忽略了自己自發的感官體驗了。(完)
關於林欣傑(Keith Lam)
媒體藝術家及策展人,藝術與科技團隊 Dimension Plus 共同創辦人及藝術總監及複合空間 openground 創辦人,2024 年榮獲「第 18 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
作品曾於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奬 (Prix Ars Electronica)、 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等國際知名藝術節獲獎,並於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及藝術節展出,包括香港藝術館、日本東京新國立美術館、 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比利時科技藝術雙年展等。
熱衷於新媒體藝術教育,一直出任各大專客席教學、副教授及顧問工作,並為美術館及機構院校策展。
ProjectPlayaround 首個藝術及科技階段性展覽:FIRSTAGE
展期一:2024年8月9日至8月11日
展期二:2024年8月16日至8月18日
官方網站:https://projectplayaround.org/
*圖片授權來源: Isaac Woo,相片由ProjectPlayaround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