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Tech Talks

0
0
Subtotal: $0.00
尚未選購任何商品。

西貢海藝術節2023|18件藝術品散落各島|融合藝術文化|沉浸式體驗|「再島敘 Joy Again, Stories」講述西貢故事

焦點內容

•十八件展品散落於各島不同角落
•設有超過400場不同主題的免費導賞團
•工作坊、表演、體驗、講座等逾90場免費公眾活動

期待已久的第二屆西貢海藝術節將於2023年11月15日至2024年1月14日期間舉行,為旅客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西貢海藝術節為期三年,由旅遊事務署主辦,一口設計工作室(One Bite Design Studio,下簡稱 onebite)策展,並得到香港地質公園的支持,為旅客提供融合藝術、文化和探索的沉浸式體驗。

西貢海藝術節的範圍由去年的兩個島嶼(鹽田梓和橋咀洲)擴大到今年的四個島嶼(加上滘西洲和糧船灣),其中兩個新的島嶼在藝術節前大眾較少有機會到訪。

本年度藝術節共展出十八件作品(西貢一件、鹽田梓八件、橋咀洲三件、滘西洲三件、糧船灣三件),散落於各島的不同角落,讓旅客們藉著暢遊藝術節,重新欣賞西貢著名的大自然風光。

在去年的作品中,鹽田梓和橋咀洲的八件作品被精心保留,部分作品經演化後,將會以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現;其餘十件作品則為全新創作,靈感來自在西貢各島嶼蒐集的對話、故事和素材,把西貢鮮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

除每星期一定為「自行探索日」供旅客以自己的節奏遊覽外,藝術節期間逢週二至週日及公眾假期將設有超過 400場不同主題的免費導賞團,深入講述島嶼的故事。

每逢週五、週末和公眾假期,更會有合共超過90場免費公眾活動,涵蓋工作坊、表演、體驗、講座等,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選擇。

這些活動都獲得村民的高度支持及參與,充分體現了與村民共同策劃藝術節的這項重要元素。

藝術節以「再島敘 Joy Again, Stories」為主題

今年藝術節以《再島敘 Joy Again, Stories》為題,在第一年的基礎上,帶來喜悅和深化了社區、西貢各島和旅客的關係。

西貢海濱公園將展出onebite及詩梭地圖共同創作的作品《再島敘:穿梭天氣間》,勾勒出西貢周邊海洋和島嶼的地形,為一趟滿載而歸的旅途展開序幕,同時亦展示了研究小組(詩梭地圖)和藝術家(onebite)之間的合作。

另一個研究小組 (香村) 和藝術家(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也採用同樣方法,創作藝術品並在糧船灣展出。

策展人悉心促進這兩個單位的合作,透過研究小組記錄島嶼上不斷演變的關係,並進一步探索土地背後的故事。

兩個研究單位在創作過程中都與村民緊密合作,通過訪談和閒聊收集故事,隨後與藝術家團體分享,成為藝術作品的創作基礎。

「繼成功舉辦首屆西貢海藝術節後,今屆藝術節為旅客帶來更多元的藝術作品和活動。島嶼在地圖上就像點一樣,共同塑造了西貢海的獨特面貌。今年,我們希望聚點成線,同時連結每一位旅客。每條線不僅代表著一個不同的故事,更代表著一種不同的體驗,這種體驗隨著時間、空間和互動而演化、成長和轉變。 從島嶼到人,我們希望通過故事再次給旅客帶來歡樂。」策展人張國麟說道。

西貢海藝術節邀請本地和海外旅客踏上藝術、自然和文化的反思之旅。這個獨一無二的旅程刻劃了香港島嶼的瑰麗,同時展示藝術家的無限創造力以及研究人員與村民之間的對話。

滘西洲作品

今年,西貢海藝術節迎來了兩個新島嶼:滘西洲和糧船灣。每個島嶼都設有三件具吸引力的作品,其中各有一件作品來自反應熱烈的公開徵集。

滘西洲是西貢最大的島嶼,南端是一條漁村——滘西村。 該村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舉行的洪聖爺誕而聞名。

洪聖古廟及滘西村故事館透過展出傳統漁具、文物及藥材標本,向旅客展示滘西村的歷史文化,體現保育的重要性。

《帆》- 林嘉裕

《帆》為滘西洲一組大型竹編藝術裝置,狀似三張舊式船帆,描述了滘西洲村民兒時的漁民生活。

三張船帆各有稱呼,分別是頭帆、大帆和三帆,呈現出三種狀態的變化,同時展現香港備受賞識的傳統竹編技藝。

林嘉裕(1992年生於香港)2014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她是一位專注於竹藝的當代藝術家。2020年起,她跟隨呂明師傅學習製作竹蒸籠。2021年,林嘉裕的竹藝作品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2022年起,她的作品分別在香港、日本、加拿大和倫敦展出,並獲私人收藏家收藏。林嘉裕從小就很欣賞傳統工匠的毅力,以及希望延續香港手工藝的傳統,將竹子轉化為藝術語言,將中國古代藝術美學帶上當代舞台。

《曉看天色》- 香港大學鄉村互助自理團隊

香港大學鄉村互助自理團隊、村民和「天」於人和天空之間共同創造一片天幕。

廣闊的天幕由千百片斑斕的色塊組成,每一片色塊也是從村民蒐集。不同顏色,不同故事,卻是來自同一片天。

一片又一片的色塊,一個又一個故事連繫着,盛載着滘西村村民的情懷。曉看萬千天色,色塊在微風中飄曳,絢麗的光影輕拍在當下的你,是歡聚亦可是重聚,既温暖又絢麗。

創作《曉看天色》的香港大學鄉村互助自理團隊,是香港大學於2021年成立的一項研究計劃。

由園境建築學部高級講師麥詠詩女士主理,團隊致力推論社區主導的鄉村活化模式,使本地持份者在過程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互助自理」着重集體資源管理,從而賦予整個鄉村群體力量,創造出新的價值、培養村民對當地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織浪亭》- 蘇暢、林顯峰、林語詩

這組藝術家是滘西洲公開徵集的勝出者。

《織浪亭》的設計從滘西村的捕魚歷史中獲得啟發,並從漁民社群的日常建造活動中汲取智慧。

通過觀察香港常見的魚籠的結構,作品的設計結合漁網與鐵圈兩種材料,呈現輕便的張拉結構。

蘇暢是蘇暢設計研究室的主持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客席助理教授,教學與設計的研究探討建築與水環境的關係。

林顯峰和林語詩是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畢業生。林顯峰以攝影和建築為創作媒介,探索自然、生活空間和人三者之間的關係。林語詩熱愛繪畫與自然,關心香港鄉郊發展。

糧船灣作品

糧船灣從前是船隻的避風海灣,地如其名,讓船隻補充水和「糧」食。

糧船灣有四條村落,分別是客家村東丫、北丫、白腊,以及漁村沙橋,內灣亦聚居了一個漁民社區。

糧船灣的天后宮值理會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慶祝天后誕,是全港唯一一個在雙數年舉行海上巡遊的天后誕,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陸(六)分之一》- 鄒森然、姚文妃

這組藝術家是糧船灣公開徵集的勝出者。

糧船灣最爲人熟識的,相信是超級火山爆發後自然形成的六角形岩柱,和水陸居民皆供奉的天后廟。

《陸(六)分之一》採用深刻的描述,地理特徵和具代表性的顏色,創作出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作品同時以六角形岩柱的形狀為基礎,部分柱面用代表天后廟的顏色繩表現六角形岩柱獨有的豎線型態,部分柱面像鏡子一樣反射島上的自然生態,希望人們先看到糧船灣浩瀚的景觀,再近距離感受六角形岩柱和北丫客家村民的故事。

鄒森然是一位具有建築背景的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他旨在捕捉主題本質的各種抽象形式和具吸引力的色彩,來傳達當地社區豐富的文化和背後迷人的故事。

姚文妃熱愛藝術,喜歡不同藝術創作的方式和透過作品探索各種文化。現為劇場工作者,參與不同劇團的舞台製作及設計。她希望將靈活性融入創作和悠閒地設計作品。

動聽校園。糧船灣 – 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香村

正如學校讓來自不同村莊的人聚集,聲音也能聚集不同背景的人。

在糧船灣不同種類的聲音是種提示:表示船隻啟航捕魚的聲音和把人們聚集的鐘聲。每種聲音都帶著一種韻律 – 對村民和學生來說極其熟悉的韻律。

藝術家探索如何把聲音融合到藝術裝置中,以喚起村民的集體回憶。

荒廢多年的學校籃球場,見證了時間的流逝和本地環境的改變。自然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佔用這個空間,裂縫中不難發現青草的痕跡。

除了集體回憶外,作品亦同時探索人類在發展的同時如何能尊重大自然和周圍的環境。

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由曾偉俊及何鴻禮於2016年創立。曾偉俊是香港註冊建築師,取得香港大學建築學士及碩士修讀期間表現優異,曾於香港、首爾及斯德哥爾摩工作。作品獲得多個獎項和刊物介紹,包括2014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何鴻禮取得香港大學建築學士及哈佛大學建築碩士,並曾在紐約、香港和中國工作,擔任 KPF HK 副總監。 他們的作品曾於美國、歐洲及中國展出。

香村於2016年創立,著力以香港村落的土地、環境及⼈文故事作原點去進⾏音樂及藝術創作,讓公眾探索村落和感受其歷史、文化和生態。香村於2021-2023年間舉辦《香。校變奏》村校校歌藝術展覽,以音像紀錄村校校歌,描繪城鄉變遷脈絡,以校歌打開隱藏於村落間的小故事並連繫社區和分享藝術。

致海 – 梁康勤

這件作品座落於沙橋村(島上四村之一)的村公所。30平方米的村公所本來是村的活動中心,但日久失修,現已荒廢。村民希望藉著藝術節去活化村公所,讓它成爲村民共享的社區空間。

《致海》以魚網圖案為村公所穿上新衣,面對海邊的東立面是一幅與村民共同編織而成的魚網,「沙橋村村公所」的新牌匾採用了從西貢地盤回收的泥土,及糧船灣的泥土和海水製作而成;南立面,用相同的陶土,純手工製造800片菱形陶磚,同樣是漁網圖案,只是物料和製作方式不同,藝術家將造磚、鋪磚「一片一片」的過程,比喻為村民由海逐一遷居到岸上的歷程。

梁康勤是一位香港產品設計師,作品涵蓋產品、材料研究、裝置及空間設計。梁康勤在2011年於荷蘭燕豪芬設計學院本科畢業,也曾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視覺藝術、空間研習及設計課程的老師。她喜歡旅居,曾於景德鎮(中國)、菲斯卡斯(芬蘭)、登博斯(荷蘭)和有田(日本)任駐場藝術家。

西貢市作品

西貢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地區,被譽為「香港後花園」,以其漁村、美麗的風景、遠足徑、海灘和島嶼、六角形岩柱和低調悠閒的生活方式而聞名。

要真正了解西貢,您必須離開其市區,踏上自然小徑。從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到西貢東郊野公園和西貢西郊野公園,大部分都被郊野公園所覆蓋。

這些郊野公園為自然保育而設,保護西貢免受城市化破壞。此外,西貢還有受法律保護的海下灣海岸公園,著名的百公里長麥理浩徑的起點也位於西貢。

《再島敘:穿梭天氣間》- onebite、詩梭地圖

《再島敘:穿梭天氣間》旨在以西貢島民和居民的故事,帶同旅客一起穿梭於當下的天氣,和昔日的故事之間。天氣亙古亙今地俯瞰著萬物,見證著西貢的發展,同時也聆聽著島民的一生和當中的片刻。

這件裝置以天氣為一種深入的見證開始,帶人穿過一道「天氣預報」隨意門,令人瞬間走進跳島的旅程,和想像屬於西貢島民的回憶。

鹽田梓作品

鹽田梓的故事始於數個世紀前,當時村民的祖先陳孟德夫婦從深圳遷來,建立了鹽田梓村。客家陳氏家族在村中住下來,以製鹽、捕魚為生,最繁盛時有200餘人。

1864年,意大利的和神父(Fr. S. Volonteri)和柯神父(Fr. G. Origo)來到鹽田梓宣講天主教教義。十年後,所有島民都受洗,並捐贈了一大片空地給天主教會在村裡建造教堂和學校,聖若瑟3也被封為鹽田梓的守護聖人。

獨特的製鹽歷史、客家文化和天主教信仰,形成了鹽田梓獨一無二的風貌。

《天磊石陣》- 陳少華、周穎聰

《天磊石陣》是一個基於天然巨石和環境裝置而創作的戶外藝術品,以鹽田梓的鹽和聖經中的磐石為基礎,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象徵上主的恩賜、世間的人們和象徵時間的12塊基石。

作品旨在把上天和人們連結,同時讓他們欣賞遼闊的西貢海和無限的天空。

《天磊石陣》的主結構融合了中國「天圓地方」的思想,象徵天上傳遞至地上的旨意。

透過象徵鹽結晶體的方形孔洞,陽光和雨水穿過主結構降落在下方代表人們的小石群上。

陳少華是本地KaCaMa Design Lab的創始人之一,擁有多年可持續和社區設計經驗,擅長推廣當地手工藝和跨學科創作,將抽象概念融入裝置藝術之中。

周穎聰是香港新銳藝術家及本地設計單位The Cave Workshop及JAAK Design的始創人之一。

他的設計透過文化與歷史,以實驗性的角度設計傢俱、公共空間和裝置藝術,常以提問的方式,探索城市空間及生活的可能性。

《璃 · 島》- 陳俊宇、葉希芃、黃鋈暉

《璃 · 島》的創作靈感來自於鹽田梓獨特的自然和地理環境、文化脈絡、造鹽的歷史、村民回流重建社區的故事。

藝術家創建了一個小型浮動公共「島」,供村民和旅客聚集。裝置的形態與鹽田梓的地貌遙相呼應,構造元件由兩種與鹽結晶體和西貢息息相關的圖案「六角形」和「立方體」結合而成,隱約地敍述著鹽田梓的故事。

陳俊宇、葉希芃和黃鋈暉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積極參與有關建築設計的研究、活動、展覽及比賽。

他們的作品在不同的展覽展出,包括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建築師學會「築自室」展覽、九龍倉設計師椅展覽、「創意香港」設計遊展覽等,並屢獲殊榮,例如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A&D四十驕子大奬等。

《畫梓》- MADE、沈君怡

一個亭子會在鹽田前搭建,其頂部由木瓦片組成,由島上收集的木材加以製作;亭子的底部與其中一方將延伸出一個平台,與其旁邊的大樹互動,形成一個天然乘涼的地方。

亭子創造了一個讓旅客歇息和閱讀故事的空間。作品記錄了島民與鹽田景觀的故事,亦鼓勵旅客在從亭子向外眺望時自由地創作屬於自己關於景觀的故事,讓觀者從島民的故事中得到屬於自己的解讀。

MADE相信手藝是生活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以思考、組織、製造原型以促成作品的誕生。

他們的作品讓人們以不同方式去感受手作的溫度。他們旨在將可持續木材轉化成可持續生活方式,從過去、自然和本地社區讓智慧重現。

他們透過運用可持續來源,在香港從工藝創作中帶來喜悅。

沈君怡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碩士研究以及視覺藝術學士課程,期間曾赴名古屋造形大學交流半年。她專注於水墨創作,其作品嘗試拉近傳統實踐與日常經驗之間的距離,並嘗試尋找風景以及山水符號在現今社會下的新定義。

第二屆西貢海藝術節2023
日期:2023年11月15日-2024年1月14日
地點:鹽田梓、橋咀洲、滘西洲、糧船灣
網站:https://skhartsfestival.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