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藝術系,於6月2日至6月22日,在中大校園誠明館展出2025年度本科及藝術碩士畢業展《後面有落》,展出28位本科畢業生及4位藝術碩士畢 業生的創作。媒介涵蓋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聲音藝術及藝術論文等,主題圍繞身份認同、城市變遷、家族記憶與社會感知。
藝術家楊沛鏗於2024年威尼斯的個展將以回應展形式重返香港,「楊沛鏗:別離庭」是該展覽在香港舉行的回應展,將於2025年6月14日至2025年10月12日在M+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向公眾開放。
媒體藝術家葉韋瀚 Samuel Yip 即將呈獻其首次個人新媒體藝術展覽《IndusHaus: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古河寓》(下稱「INDUSHAUS」),由著名媒體藝術策展人葉旭耀策劃。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藝術.科技」展覽載譽歸來,規模與視野進⼀步擴⼤,以探索城市文化與未來發展為主軸。作為藝發局三⼗周年誌慶藝術節的亮點項⽬之⼀,今屆「藝術.科技」展覽率先呈獻「燈塔」主題展覽,透過融合藝術與科技的創作,⿎勵⼤眾反思城市記憶與文化⾝份的保存與重塑,並啟發對未來城市文化與科技交融的深層思考。
Voidpunk 是一種網絡次文化,透過認同非人類身份去擴闊人類定義。香港藝術家陳可樂自2017年起以外星人身份生活,用臆測性寓言與虛無龐克論盡危脆生命。「可樂的虛空龐克前傳」展覽呈現攝影師蔡崇標(Biu) 和攝影師 Alex Huda鏡頭下的「前傳」— 陳可樂(Holok)降臨地球前的篇章,圍繞創傷、記憶與性別認同。展覽期間更特設一場分享會,邀請攝影師 Alex Huda 與藝術家陳可樂分享鏡頭下記錄的香港Voidpunk社群,他將與陳可樂對談這個次文化的未來。
這個跨領域的項目《與 AI 一起無所事事》(Doing Nothing with AI 1.0)由藝術家 Emanuel Gollob 製作,旨在挑戰一種普遍誤解 —— 將忙碌誤認為是生產力甚至是效率。
英國的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早前於5月啟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特別體驗:一位幸運兒將有機會在美術館內過夜,睡在能一覽世界頂尖名畫的床上,親身感受這座藝術殿堂為慶祝200周年而全面重新開放的歷史時刻。
來自 MFACM 的近六十位青年藝術家將以裝置、影像、表演、遊戲等形式來呈現對世界的不同理解,包括對材料的感知,對情緒的表達,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視覺、聲音的深入探索……在這裡,《窿窿罅罅》更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隧道,新的維度將會不斷被打開。
傳統藝術展演受制於空間的物理限制,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無法搬遷,凡爾賽宮的鏡廳也容不下千萬觀眾。然而,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技術的結合,突破了這些限制,創造出一個「平行藝術宇宙」。
六月,香港的藝文舞台再次活力四射,迎來一連串精彩紛呈的展覽與活動。無論你是藝術愛好者、科技迷,還是尋求新鮮體驗的探索者,這個月都能找到屬於你的視覺與感官盛宴。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創意藝術學院轄下的視覺藝術院,將於5月31日至6月22日,在浸大啟德校園舉辦第18屆視覺藝術學士(榮譽)學位本科畢業展,超過130名應屆畢業生將呈獻心血之作。
香港首個以北京中軸線為主題的 「中軸有禮」沉浸式互動展覽,以數碼科技結合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禮制、建築美學等,透過動態網紗投影、體感互動、AI 生成藝術等技術將藝術科技融合,讓傳統文化在互動中迸發新生,以達至 「讓文化更年輕」的使命。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盛大展開,今年的主題為「智能.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由著名策展人Carlo Ratti領銜策劃。
第 12 屆香港冉起當代(Affordable Art Fair)將於 2025 年 5 月 22 日至 25 日重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匯聚 98 間參展單位,共同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選的當代藝術作品。 今年香港冉起當代會繼續以「敢賞・敢藏」為主題,旨在啟發不同層面的藝術愛好者,鼓勵他們自信地探索並收藏藝術作品。
2768 8303
版權所有 © ArtTechTalks Limited 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