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Tech Talks

0
0
Subtotal: $0.00
尚未選購任何商品。

大館當代美術館全新展覽:「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在氣候危機加速的背景下探索神話、女性主義與生態

•探索各地破壞和剝削自然的歷史
•關注被邊緣化或壓制的知識體系

大館當代美術館榮幸呈獻「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這個群展在全球氣溫攀升,極端氣候日趨嚴峻之際,著眼於藝術與生態的聯繫。

展覽匯集了來自20個國家的30多位藝術家和藝術小組,展出逾60件作品。

眾多作品從以女性為核心的各種神話和世界觀出發,藉此探索衍生其他生態關係的可能性, 想像未來的別樣景象。

展覽由凱瑟琳·韋爾(Kathryn Weir)和譚雪策展,梁瑋珵及皮埃特羅·斯卡瑪卡(Pietro Scammacca)協助策展,展期由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4月1日。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直指導致生態危機的榨取式經濟之害,揭示自然如何被視為可供任意開採的資源儲備。

這種肆意開採的經濟手段由來已久,與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緊密掛勾,貽害無窮:既壓制原住民及其它非資本主義的文化和知識體系,又在盲目追求無限增長時糟蹋了大自然。

如今,人們更廣泛認識到單一追求利潤和增長,只會帶來種種破壞:人類如此無法無天,不惜毀滅世界, 擴散毒素和污染,終致生態系統崩潰,氣候變化加劇。

「青蛇」的多位參展藝術家都在探索各地破壞和剝削自然的歷史,而另一些藝術家則特別關注被邊緣化或壓制的知識體系。

但「青蛇」並非要呈現一個慘淡的反烏托邦觀點,而是想詰問在藝術家頌揚自然,讚賞自然界包羅萬象,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的同時,從中可以催生出哪些另類敘事?

以關懷為本重視人與人,及與自然的關係——這正是「生態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

出於關懷的勞作是存在再生的關鍵,這一點在廣泛地域的父權制度和帝國制度中都被低估。

因此,展覽旨在呈現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利用及復甦各式各樣與生態和以女性為中心的知識相關的宇宙體系。

「青蛇」之名既來自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傳説《白蛇傳》的蛇精姐妹白蛇和青蛇,也泛指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神話中出現的蛇形人物,這些蛇形人物正如大自然有蛻皮更新,變化復甦的能力。

在這個在唐代流傳的民間神話中,青蛇妹妹突出了女性力量,姊妹之情及性別流動——這亦在當代文學及電影中經常被重新演繹。

另一方面,蛇的蜿蜒曲線好比流經大地的河道,表現了汩汩流動的生命力。展覽中多位藝術家持續關注特定河流的生態系統及相關神話。

他們的藝術實踐從不同的地域出發,並互相展開對話,牽引出各自存在的掙扎,也突顯了人們如何對非人類生命體展現出同情心及關懷。

像蛇一樣盤曲起來,首尾銜接的圓圈,代表了行星和宇宙包容萬物,循環更替的形象,它仿如一陣陣和諧的交響呼喚,促使人類徹底為自己在天地之中重新定位。

觀眾在進入大館監獄操場時會先看到由尤塞夫·阿格博-奧拉(Yussef Agbo-Ola)和塔比塔·雷賽爾 (Tabita Rezaire)創作的作品《MIKA:八根廟》(MIKA: 8 Root Temple),並在其中來一趟冥想漫步。

這座廟具有療癒功能,其形狀源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的細胞結構,而當中的部分靈感亦來自人類肺部和植物的解剖結構。

作品表彰植物和人類共有的晝夜節律和生物形態,以及從無意識層面上產生共鳴的能量,象徵性地邀請觀眾踏上地球創造之旅,穿越其綿遠悠長的時代及變化歷程。

後方:
卡洛琳娜·卡伊塞多
《大眼長蛇》 , 2019 年 手染的工藝漁網、鉛重物、刺繡補丁和 caxixi 樂器
前方:
瑪齊婭·米利奧拉 《豐盛之矛盾#54:蛇舞儀式》, 2023 年
紙本素描和拼貼
130 × 9140 cm

「青蛇」中有多位藝術家為人體與能量和宇宙的廣泛關係,開拓了另類視野。

例如,安·萊達·夏皮羅(Ann Leda Shapiro)的水彩畫和剪紙作品,由水墨和石墨所畫的圓形小孔精心組成,呼應了針灸療法的針刺技術,效果如同天上的星圖。

她有些作品還將各種器官與星體和神經系統交織成河道,幻化成人體、地體、天體三位一體的奇妙景觀。

羅希尼·德瓦舍爾
《基因漂移:共生體 III ——爬牆蛇》,2023 年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郭鳳怡也在作品中探索萬物互動,能量交流,以及永生和覺知等觀念。

她自學成才,其水墨畫精緻細膩,靈感來自氣功,結合了呼吸吐納,靜坐冥想和輕度運動,以描繪各種超凡的形式和形象,將人類、植物、山水融合為空靈的形態。在這些神秘生物身上, 都可見到一些循環系統,藝術家稱之為能量通道。

與這些實踐相互呼應的是洛娜·阿米拉(Lhola Amira)的作品,她借鑒了南非文化中的靈性修煉,創造了與大地、祖先、四周神靈相連的療癒空間。

觀眾可穿過一道珠簾,進入裝置作品,一邊站在療癒鹽床上,一邊聽著歌聲。這件作品是一系列獨特的結界空間之一,穿過這入口,就可淨化創傷,加深與萬物的連繫。

神話體系濃縮了對自然界影響重大的其他關係,這亦對「青蛇」中的許多藝術探索至關重要。

羅希尼·德瓦舍爾
《基因漂移:共生體 III ——爬牆蛇》,2023 年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例如, 香港藝術家林嵐重新召喚在中國南方備極受尊崇的海神——天后。

林嵐回應填海工程對香港海岸線的衝擊,這導致天后廟跟大海相隔得越來越遠,因此她構想出新的崇拜方式,擺脫了傳統寺廟的面貌。

娜塔莎·湯特伊(Natasha Tontey)以其祖先米納文化的遠古時代為背景,創造出不拘一格的奇幻之作。

米納是印尼北蘇拉威西的一個土著族群,在她筆下,他們置身於充滿酷兒色彩的未來世界,其中的神靈能影響人間,而年輕一代亦有能力打破父權結構。

畫面將神話,考古學和城市文化的元素共冶一爐, 穿梭於多條時間線以變換視角。

曼喬特·卡爾(Manjot Kaur)則借鑒了印度微型畫的豐富傳統,結合古代神話和生態險象,推想出神靈、人類、環境之間的另類關係,並在舊有神話敘事中想像新的混合物種。

「青蛇」的參展藝術家並非僅僅挪用神話傳統,而是對特定的神話加以解讀,從生態角度提出批判,往往毫不保留地質疑人類的中心地位。

林從欣 《尾下之吻》,2023 年 混合媒介裝置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有些藝術家則挑戰人們對歷史和現在的既有解讀,揭示了當代知識形式是如何被建構而成,令人誤以為是自然而然。

例如,阿德里亞娜·布斯托斯(Adriana Bustos)利用與社會,政治或宗教壓迫相關的歷史圖像和地圖,以及人類學、科學、流行文化、虛構作品、傳記寫作和歷史等知識,創作了一幅素描畫作《南美河流:航行圖》(Afluentes Sudamericanos: Carta de navegación (South American tributaries: navigation chart)),以史詩氣魄,從政治和生態角度出發,借南美洲的河流串連出這個大洲的視覺敘事,更在圖上穿插歷史與開採資源所引起的生態災難。

塞巴·卡富凱奧(Seba Calfuqueo) 的作品以詩意手法,探索智利的水文政治,性別和土地之間的複雜關係,揭示了在殖民統治下,土著馬普切族人,酷兒群體,以及自然世界如何遭受剝奪。

因此作品特別強調大自然的韌力,以及土著的跨代知識傳承;而水在藝術家的實踐之中亦非常重要,因為在馬普切文化中,水既具有靈性,也象徵 性別流動。

娜塔莎·湯特伊 《關於未來的種種未知》,2023 年
混合媒介裝置:15 分 55 秒
獲柏林藝術學院 2021-2023 年度「人機關係」資金共同製作

在「青蛇」中,水體和河系是多位藝術家關注的核心問題。

瑪麗亞·特雷莎·艾爾維斯(Maria Thereza Alves)的作品《查爾科湖》(Lago de Chalco)記錄了湖泊隨著時間變化的形態:在 20 世紀初,一名西班牙定居者非法將數千公頃土地開發成種植園及牧場,導致湖泊乾涸,多種魚類和鳥類因而滅絕,完全破壞了一千年來的農業系統。

為了給墨西哥城供水,人們從含水土層抽取水分,令湖床凹陷,但雨水也開始在此積聚,形成新的湖泊。

《仍在這裏:阿茲特克神話中的水之女神、羽蛇神、 雨神及種種疑難》(Still here: Chalchihuitlicue, Quetzalcoatl, Tlaloc and further complexities) 則祈求三位神靈,護佑西可的水源,希望這水區能抵抗環境退化,逐漸恢復原狀。

而由卡姆魯扎曼·沙丁 (Kamruzzaman Shadhin)創立的藝術家主導計劃:吉德里·巴維利(Gidree Bawlee)則將美學與社會參與融為一體。

他們在孟加拉東北部一個地區倡議各項活動,因為該地有很多被迫遷離家鄉的土著居民和氣候難民在邊緣農地上定居。

他們經常與當地社群合作,舉辦節日活動,工作坊和實驗性的戲劇和木偶表演,把長久以來不同形式的美學遺產和社會參與的當代實踐融合在一起。

他們的展出作品談及河道乾涸,以及工業化耕作排放的化肥和農藥所造成的污染問題。

影片由吉德里·巴維利中的年輕婦女劇團創作,講述這些河流如何一度孕育了眾多魚類及河流生物。

這些生物的精靈在她們眼中都是幽靈,回來守護生者。

哥倫比亞藝術家卡洛琳娜·卡伊塞多(Carolina Caceydo)的作品,或許最能概括表達生態系統,社群和地理之間的聯繫,並以體驗知識和土著宇宙觀應對殖民歷史,資本主義和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影響。

她的懸掛式雕塑被稱為「宇宙漁網」(Cosmotarrayas),是由她把當地社群提供的漁網改造而成。

這些網是一種象徵式物體,代表著人類、河流、傳統和文化之間的關係。她其中一個最大的宇宙漁網名為《大眼長蛇》(A cobra grande),由七個漁網相連而成,並加上樂器「caxixi」(巴西等地常用的一 種手持式擊樂器),金屬棒和刺繡元素。

這件雕塑經人工手染成鮮豔的綠色,黃色和紫紅色,似是亞馬遜的巨蛇。

這種神話生物據説棲息於河床,在森林中移動時會形成水道。當人類對環境造成破壞時, 亞馬遜巨蛇會大為震怒,引發泥石流和其他災害。

這條巨蛇是亞馬遜身份的重要象徵,提醒我們環境正在不斷變化,且受到人類行為和非人類世界的牽制。

卡伊塞多的作品突顯了土著知識,希望大家設法為自然生態謀求長遠之計,積極與環境協調,付上關懷,彼此互惠。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
策展人:凱瑟琳·韋爾及譚雪;梁瑋珵及皮埃特羅·斯卡馬卡協助策展
藝術家:AFSAR(亞洲女性主義藝術研究室)、尤塞夫.阿格博-奧拉和塔比塔.雷賽爾、瑪麗亞·特雷莎·艾爾維斯、洛拉·阿米拉、米尼亞·比亞比安尼、阿德里亞娜·布斯托斯、塞巴·卡富凱奧、 曹明浩和陳建軍、卡洛琳娜·卡伊塞多、斯蒂芬妮·科米朗和西蒙·斯佩瑟、瓦倫蒂娜·德賽德里和 丹尼斯·費雷拉·德席爾瓦、羅希尼·德瓦舍爾、吉德里·巴維利、郭鳳怡、曼喬特·卡爾、林嵐、 林從欣、拉萬亞·馬尼、瑪齊婭·米利奧拉、安·萊達·夏皮羅、卡蘭·夏雷斯塔、迪馬·斯魯吉、 娜塔莎·湯特伊、塞西莉亞·維庫尼亞、特里基·華殊、達娜·華比拉。

展期: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4月1日
(星期二至日)11:00-19:00
星期四延長開放時間至21:00
星期一閉館 (公眾假期除外,翌日閉館)
地點:香港中環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監獄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