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Tech Talks

0
0
Subtotal: $0.00
尚未選購任何商品。

「透視未來」回收玻璃藝術展 | 環保藝術裝置 | 建築與藝術美學交融 沉浸在透視玻璃光影

慈濟環保願行館聯同本地建築師團隊於 2 月 15 日至 4 月 30 日舉辦「透視未來」(Glaze into Future)回收玻璃藝術展,展出由本地回收玻璃廢料打造的環保藝術裝置作品。

展覽由三位本地建築師黃鋈暉、陳俊宇以及葉希芃負責創作及設計,希望透過展覽向公眾展示香港本地廢棄玻璃樽的可塑性,透過有建築美感的設計,讓大眾沉浸在透視玻璃光影中,一起探索玻璃回收的可行性。展覽由賽馬會「從心開始」環保共行計劃資助。「一個廢棄的玻璃樽在地球上需要多久才能被分解?答案是,一百萬年。」在展覽開始之先,三人已提出要著手處理廢棄玻璃樽的必要性。

結合建築與藝術美學 為玻璃廢料賦予新生命

香港的玻璃回收率偏低,跟據 2020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年有大約 67,000 噸廢棄玻璃,但成功被回收的只有不足兩成,而回收玻璃通常只會被壓碎成為製作英泥的材料。策展團隊自2017 年開始一直鑽研將再生玻璃用作建築材料,關注環保玻璃的可能性。

是次展覽的創作意念,是結合建築與藝術美學為玻璃廢料延長生命週期。團隊表示「希望透過展品裝置啟發社會對玻璃廢料的想象力,提升大家的認知,以及推動香港未來玻璃回收再造產業的發展,同時喚醒大眾正視減廢的必要。」

現場展出之展品均蘊藏不同的回收元素,作品包括 「回收玻璃飛浪」、「樽蓋塑膠雨」以及「玻璃砂畫」,各自傳遞著環保信息。

「回收玻璃飛浪」

當中最大型的展品「回收玻璃飛浪」是一條延綿 8 米長的飛浪設計裝置,所用的材料均是「再回收」,被升級改造的玻璃磚最先用作建造於商場展出的藝術裝置,在去年又被變裝成為聖誕市集裡的聖誕樹。

三位建築師今次再將玻璃磚加以變奏,灌注第四生命,亦巧妙運用窗前的光線,在陽光七彩折射下仿如置身燈光幻影,打造不能錯過的「打卡」位。伸延部分則成為可用的桌面,讓大眾可多角度近距離欣賞透視玻璃磚和裡面的玻璃顆粒。為展現永續設計概念,裝置以組裝式結構支撐,展覽後可分拆成為 5件獨立的傢俬和園藝掛架,延續材料生命。

色彩繽紛的「樽蓋塑膠雨」

色彩繽紛的「樽蓋塑膠雨」則以超過 700 個經慈濟回收站收集所得的舊樽蓋製成,並集合 12位義工朋友的力量共同製作。透過壯觀的樽蓋雨,提醒大眾玻璃樽的使用除了產生玻璃廢料外,同時亦會製造衍生廢物,例如招紙、鋁樽蓋,膠蓋等。沒處理好的塑膠廢料如進入大自然的水循環,使雨水中含有塑膠微粒,將構成環境災害。

甫進入展覽館,懸掛於窗前的「玻璃砂畫」向大家呈現不一樣的玻璃質感,混合光線折射更構成獨特的藝術光影。玻璃經壓碎後變成像砂一般幼細的顆粒,再將不同顏色的玻璃砂砌成畫作。策展團隊藉以向大眾分享回收玻璃的可塑性,示範將廢物變成藝術品。同場於指定時間亦會舉辦工作坊,讓公眾一起發揮創意以玻璃砂製作砂畫,製成品亦將於展覽中共同展出。

回收玻璃工作坊

開幕講座及公眾導賞
日期:2023 年 2 月 25 日
時間:下午 2 時 20 分至 4 時 30 分
地點:慈濟環保願行館 — 賽馬會共創空間
電子報名登記:RSVP (google.com)

「透視未來」回收玻璃藝術展
日期:2023 年 2 月 15 日至 4 月 30 日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中午 12 時半及下午 1 時半至 5 時
(逄星期二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慈濟環保願行館 — 賽馬會共創空間
費用:免費